制氢|制氮|制氧|气体设备|气体纯化|气体回收|混合配气
 
今天是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与
2  氢、氮、氩气体设备技
3  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
4  水电解制氢生产规划及
5  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
6  绿氢、绿氨、绿色甲醇
7  非化工园区制氢
8  储能相关国家标准
9  电解槽企业名单
10  2023电解槽企业下
热门新闻
 通用阀门材料及常用技 54646
 水电解制氢设备术语和 28090
 燃料电池产业 24281
 蓝宝石生产和用途 20893
 六、氢气储存 19294
 氘气的物理性质、指标 17861
 世界八大气体公司 15552
 纯氧对人体的危害 15209
 超纯、洁净管要求、生 14862
 氩弧焊优点和缺点 14702
新闻中心  
车载毫米波雷达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zq1229 发布时间:2020/9/27 9:51:51 阅读:221次 【字体: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车载毫米波雷达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车载毫米波雷达,应用频段涉及24GHz、77GHz。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784-2009 电工术语 雷达
3 术语和定义
GB/T 3784-2009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雷达 radar
利用电磁波发现目标并获取目标位置等信息的装置。
[GB/T 3784-2009,定义 2.1.1.1]
3.2 
车载雷达 vehicle carrying Radar
装在车辆上的雷达。
[GB/T 3784-2009,定义 2.1.4.2]
3.3 
探测范围 detection coverage
在规定条件下,雷达能够发现(检测)目标并测量目标坐标的空间范围。
[GB/T 3784-2009,定义 2.2.1.1]
3.4 
最大作用距离 maximum detection range
雷达在规定的检测概率、规定的虚警概率、规定的目标起伏模型与数据率等条件下,对一定的目标雷达截面积进行探测的最大距离。
[GB/T 3784-2009,定义 2.2.1.4]
3.5 
最小作用距离 minimum detection range
在规定条件下,雷达能发现和跟踪目标的最小距离。
[GB/T 3784-2009,定义 2.2.1.5]
3.6 
雷达工作频率范围 radar operating frequency coverage
雷达工作的电磁波频率,亦称雷达发射信号的载频频率。
[GB/T 3784-2009,定义 2.2.1.11]
3.7 
雷达截面积 radar cross section(RCS)
用一等效的反射面积来表征目标相对雷达方向的散射特性,此面积成为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GB/T 3784-2009,定义 2.2.1.13]
3.8 
雷达工作方式 radar operation modes
雷达为适应不同的目标、不同的干扰环境或不同的使用情况而采用的工作模式。
[GB/T 3784-2009,定义 2.2.1.16]
3.9 
发现概率 detection probability
在规定条件下,目标存在,而雷达判为有目标,这一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亦称检测概率。
[GB/T 3784-2009,定义 2.2.1.27]
3.10 
虚警概率 false alarm probability
在规定条件下,目标不存在,而雷达判为有目标,这一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GB/T 3784-2009,定义 2.2.1.28]
3.11 
测量精度 measurement accuracy
雷达测量目标时,目标坐标的测量值与其真值之差的统计值。通常用均方根误差表示。
[GB/T 3784-2009,定义 2.2.2.2]
3.12 
相对测量精度 relative measurement accuracy
测量目标时,以特定参照物作为测量基准的测量精度。
[GB/T 3784-2009,定义 2.2.2.3]
3.13 
跟踪精度 tracking accuracy
雷达跟踪目标时,目标坐标的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的统计值,通常用均方根误差表示。
[GB/T 3784-2009,定义 2.2.2.4]
3.14 
雷达分辨力 radar resolution
在规定的条件下,雷达能区分邻近目标的最小间隔,包括距离分辨力、角度分辨力、速度分辨力等。
[GB/T 3784-2009,定义 2.2.2.6]
3.15 
抗干扰能力 counter-countermeasure capability
雷达在干扰环境中工作时,消除或抑制干扰的能力。
[GB/T 3784-2009,定义 2.2.3.1]
3.16 
雷达目标模拟器 radar target simulator
模拟目标物的信息,如反射截面积、距离、速度等信息的设备。
3.17 
外层覆盖件 outer cover
外层覆盖件由格栅、车标、保险杠等物体构成。
3.18 
雷达组合系统 radar combination system
雷达组合系统主要包括雷达、外层覆盖件、固定支架。
4 符号
σ:雷达反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
dFF:远场距离(Far Field Distance)
Ut:试验电压(Test Voltage)
5 技术要求
5.1 单机探测性能
探测范围
水平探测范围
依据7.1.1.1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实现相关ADAS功能要求的水平探测能力范围。
垂直探测范围
依据7.1.1.2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实现相关ADAS功能要求的垂直探测能力范围。
速度范围
依据7.1.1.3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实现相关ADAS功能要求的速度探测能力范围。
5.1.2 雷达抗干扰能力
依据7.1.2方法进行测试,对被测雷达分别在其工作频带内、工作频带外和远边带条件下,施加连续波信号、噪声信号以及调频连续波干扰信号,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5.1.3 单目标检测精度
距离精度
依据7.1.3.1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实现相关ADAS功能要求的目标距离识别精度,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角度精度
依据7.1.3.2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实现相关ADAS功能要求的目标角度识别精度,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速度精度
依据7.1.3.3方法进行测试,能够实现相关ADAS功能要求的目标速度识别精度,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多目标跟踪能力
依据7.1.4方法进行测试,雷达应能同时跟踪多目标,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5.1.5 雷达分辨力
距离分辨力
依据7.1.5.1方法进行测试,雷达应能成功区分距离相近的两个目标,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速度分辨力
依据7.1.5.2方法进行测试,雷达应能成功区分速度相近的两个目标,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角度分辨力
依据7.1.5.3方法进行测试,雷达应能成功区分角度相近的两个目标,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5.2 外层覆盖件技术要求
依据7.2方法进行测试,外层覆盖件需要完成穿透损耗、反射率、均匀性指标测试,产品不能影响ADAS功能正常实现。
5.3 雷达组合系统探测性能技术要求
依据7.3方法进行测试,系统匹配安装后需要完成探测范围测试,以保证ADAS功能正常实现,目标的准确上报率不低于90%。
6 试验条件和工作模式
6.1 温度条件
测试的正常温度和湿度条件可在如下范围内自由选择:
a)温度:+18 °C至+28 °C;
b)相对湿度:25 %至75 %。
测试期间的实际值应记录在测试报告中。
6.2 电源条件
正常测试电压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发电机供电电压
试验电压    UN=12V电源系统(V)    UN=24V电源系统(V)
U    12±0.2    24±0.2
6.3 场地条件
测试场地应是一种室内装有射频吸收材料的全屏蔽室,用来模拟电磁波传播的自由空间环境。测量天线、被测设备和其替代用天线的测试布置如图1所示。

图1 测试场地
测试场地要求如下:
a)测试中的使用的电波暗室屏蔽效能应大于105dB;
b)测试中的使用的电波暗室回波损耗应大于30dB;
c)测试中使用的场地,测量天线和替代天线等相关设备应定期校准;
d)测试天线可以旋转以便在任何极化平面中操作;
e)测试场地应满足如下公式要求的长度。
……………………………………(1)
式中:
d1——待测样件天线的最大尺寸(m);
d2——测试天线的最大尺寸(m);
λ——测试频率波长(m)。
对于无需在远场条件下测试的实验项目,可以减小测试距离,表2给出相应的长度所对应的不确定度偏差。可使用表2方法进行折算,由此产生的近似功率误差,需要记录在测试报告中。

表2 远场测量距离
远场距离    近似功率水平误差(由于近场效应)
    0.25 dB
    0.9 dB
    2 dB
    3.5 dB
6.4 测试框图
探测性能测试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别选取实物和模拟器两种目标物来模拟前方目标,具体框图如下图2、图3所示,抗干扰性能测试参照图4搭建测试系统。

注:实物目标为角反射器或其他经标定的真实反射体
图2 实物测试框图

图3 模拟器测试框图

图4 抗干扰测试框图
6.5 试验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A(试验样件未通电)
工作模式A1:试验样件未通电,未与连接器、线束进行连接。
工作模式A2:试验样件未通电,与连接器、线束进行连接。
工作模式B(试验样件正常通电)
工作模式B1:试验样件正常电气连接,所有功能正常运行,需要外接数据采集设备。
工作模式B2:试验样件正常电气连接,所有功能正常运行,但不需要外接数据采集设备。
7 试验方法
7.1 单机探测性能
探测范围
水平探测范围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
c)被测雷达沿水平方向开始以标称极值角度为起点,以1°为间隔转动;
d)最近探测距离参照图2实物测试框图搭建测试环境,最远探测距离参照图3模拟器测试框图搭建测试环境,分别模拟RCS为10dBsm和0dBsm的目标,速度设置为0km/h,初始位置设置为0m;
e)让目标以0.5m的步长远离雷达,分别记录目标在雷达视野中稳定出现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in1,和雷达在视野中丢失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ax1;
f)再让目标以0.5m的步长接近雷达,分别记录目标在雷达视野中稳定出现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ax2,和雷达在视野中丢失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in2;
g)在电脑端的雷达测试上位机软件工具上观察被测雷达探测目标物的距离以及角度信息;
h)记录被测雷达在各角度最大探测距离的测试数据,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探测范围:
…………………………(2)
…………………………(3)
式中:
Rα_min——水平角度α上的最近探测距离;
Rα_max——水平角度α上的最远探测距离;
i)绘制不同角度、不同RCS条件下,雷达水平探测范围曲线。
垂直探测范围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
c)被测雷达沿垂直方向开始以标称极值角度为起点,以1°为间隔转动;
d)最近探测距离参照图2实物测试框图搭建测试环境,最远探测距离参照图3模拟器测试框图搭建测试环境,分别模拟RCS为10dBsm和0dBsm的目标,速度设置为0km/h,初始位置设置为0m;
e)让目标以0.5m的步长远离雷达,分别记录目标在雷达视野中稳定出现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in1,和雷达在视野中丢失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ax1;
f)再让目标以0.5m的步长接近雷达,分别记录目标在雷达视野中稳定出现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ax2,和雷达在视野中丢失超过三帧时的距离Rα_min2;
g)在电脑端的雷达测试上位机软件工具上观察被测雷达探测目标物的距离以及角度信息;
h)记录被测雷达在各角度最大探测距离的测试数据,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探测范围:
………………………………(4)
………………………………(5)
i)绘制不同角度、不同RCS条件下,雷达水平探测范围曲线。
速度范围
a)将雷达安装在专用夹具上,雷达正面对准雷达目标模拟机的接收和发射天线;
b)目标模拟器设置固定RCS的运动目标,满足RCS等于10dBsm,将目标起始距离设置为Rmin(Vi取负值时该值为Rmax),终止距离设置为Rmax(Vi取负值时该值为Rmin);
c)将目标速度由0m/s以2m/s的步长逐渐增加至连续三帧不可被识别,记录当前速度值Vmax_pre,将目标速度从-3+Vmax_pre以0.1m/s的步长增加至3+Vmax_pre,采集100帧数据以第一次连续丢失三帧目标的速度作为目标在正向的极限速度Vmax;
d)将目标速度由0m/s以-2m/s的步长逐渐增加至连续三帧不可被识别,记录当前速度值Vmin_pre,将目标速度从-3+Vmin_pre以0.1m/s的步长增加至3+Vmin_pre,采集100帧数据以第一次连续丢失三帧目标的速度作为目标在正向的极限速度Vmin;
e)最终记录结果应包括正向最大速度和反向最大速度两个数值。
抗干扰能力
该测试是为了验证待测样件对于无用或干扰信号的鲁棒性,干扰信号会对雷达的检测概率、探测距离造成一些影响。
抗干扰能力测试采用如图4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
a)按照图4进行连接,并工作在正常模式;
b)打开雷达上位机测试工具软件,以便观察雷达受到干扰后的性能下降或目标位置偏离;
c)通过目标模拟器设定目标信息,确保在雷达上位机上清晰可见;
d)用外置的信号源模拟需要的干扰信号如表3所示,功率大小先按照0dBm设置,再以5dB步进,逐渐增加干扰信号的强度,观察雷达检测目标信息,以及虚警信息,直到雷达上报信息准确率低于90%;
e)实际测试允许根据不同的雷达指标自行调整OBW, Chirp Duration 的参数,测试前,需要对干扰信号源的输出功率和干扰天线增益进行标定;
f)最后通过分析有效帧数据信息,记录测试数据(目标信息、虚警数)。
表3 典型干扰样式
待测样件频率工作范围    测试频率范围    调制样式
24GHz~24.25GHz    24GHz~24.25GHz    同频FMCW
        点频CW
        白噪声
表3(续)
待测样件频率工作范围    测试频率范围    调制样式
76GHz~77GHz    76GHz~77GHz    同频FMCW
        点频CW
        白噪声
单目标检测精度
距离精度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确保此时雷达上位机与转台同时角度归零;
c)目标模拟器设置固定RCS的静止目标,满足RCS等于10dBsm;
d)将目标距离设置为Ri,角度设置为0,平均地取从最近到最远的探测范围内五组位置数据,其中R1=Rmin,R5=Rmax;
e)每个位置读取100帧雷达上报的目标距离Ri_1~Ri_100;
f)重复d)~e)步骤,共5组试验,按照下图公式整理数据:
………………………………………(7)
…………………………(8)
…………………………(9)

式中:
Ri——第i个目标点距离设置值;
Ri_j——第i个目标点第j次测量距离值;
Re——距离误差;
M——系统误差;
σ——随机误差。
角度精度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确保此时雷达上位机与转台同时角度归零;
c)目标模拟器设置固定RCS的静止目标,满足RCS等于10dBsm;
d)将目标距离设置为R,角度设置为Ai,平均地取从最小到最大的探测范围内五组角度数据,其中A1=Amin,A5=Amax
e)每个位置读取100帧雷达上报的目标距离Ai_1~Ai_100;
f)重复d)~e)步骤,共5组试验,按照下图公式整理数据:
………………………………………(10)
…………………………(11)
…………………………(12)

式中:
Ai——第i个目标点角度值;
Ai_j——第i个目标点第j次测量角度值;
Ae——角度误差;
M——系统误差;
σ——随机误差。
速度精度测试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确保此时雷达上位机与转台同时角度归零;
c)目标模拟器设置固定RCS的运动目标,满足RCS等于10dBsm;
d)将目标起始距离设置为Rmin(Vi取负值时该值为Rmax),终止距离设置为Rmax(Vi取负值时该值为Rmin),角度设置为0,速度设置为Vi,平均地取从最小到最大的探测范围内五组速度数据,其中V1=Vmin,V5=Vmax
e)每个位置读取100帧雷达上报的目标距离Vi_1~Vi_100;
f)重复d)~e)步骤,共5组试验,按照下图公式整理数据:
………………………………………(13)
…………………………(14)
…………………………(15)
式中:
Vi——第i个目标点速度值;
Vi_j——第i个目标点第j次测量速度值;
Ve——速度误差;
M——系统误差;
σ——随机误差。
多目标跟踪能力
测试目标加速远离、减速远离、加速靠近、减速靠近等状态均能正确进行探测。设定目标运动轨迹,通过上位机软件观察能否持续对目标进行跟踪,通过分析目标信号持续时间内的帧数据,记录目标在运动过程中ID号有无变化或丢失,反馈最终数值为误报率和漏报率指标。
雷达分辨力
距离分辨力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确保此时雷达上位机与转台同时角度归零;
c)分别模拟RCS为10dBsm目标1和0dBsm的目标2,速度设置为0km/h,初始位置设置为Ri,平均地取从最近到最远的探测范围内五组位置数据,其中R1=Rmin,R5=Rmax;
d)在每组试验中,保持目标2静止,将目标1的距离以0.1m步长减少,直到雷达能够区分这两个目标,且这两个目标的距离精度均满足要求时,记录两者之间距离Ri_1;
e)将目标1的距离继续以1m步长减少,直到受试雷达能明显分开两个目标为止;
f)再将目标1的距离以0.1m步长增加,直到受试雷达刚好不能区分这两个目标时,记录两者之间距离Ri_2。继续增加目标1的距离到R,与目标2重合;
g)重复d)-f)步骤,每个位置Ri下记录五组测试结果Rij(j=1~10);
h)记录被测雷达在各距离下的测试数据,根据如下公式计算距离分辨力:
………………………………(16)
式中:
Rres——距离分辨力
i)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角度上的距离分辨力的测算。
速度分辨力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确保此时雷达上位机与转台同时角度归零;
c)分别模拟RCS为10dBsm目标1和10dBsm的目标2,将两目标起始距离设置为Rmin(Vi取负值时该值为Rmax),终止距离设置为Rmax(Vi取负值时该值为Rmin),速度设置为Vi,为从负极限速度到正极限速度共五组速度值,V1=Vmin,V5=Vmax;
d)在每组试验中,保持目标速度不变,将目标1的速度以0.1m/s步长减少,直到雷达能够区分这两个目标,且这两个目标的距离、速度、角度精度均满足要求时,记录两者的速度差Vi_1;
e)将目标1的距离继续以1m步长减少,直到受试雷达能明显分开两个目标为止;
f)再将目标1的速度以0.1m/s步长增加,直到受试雷达刚好不能区分这两个目标时,记录两者之间速度差Vi_2。继续增加目标1的速度到Vi,与目标2重合;
g)重复d)-f)步骤,每个速度Vi下记录五组测试结果Vij(j=1~10);
h)记录被测雷达在各速度下的测试数据,根据如下公式计算速度分辨力:
………………………………(17)
式中:
Vres——速度分辨力
i)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角度上的速度分辨力的测算。
角度分辨力
a)调整雷达工作环境,使其处于B1工作模式之下;
b)通过测试峰值功率完成雷达法线方向标定;
c)分别模拟RCS为10dBsm目标1和10dBsm的目标2,速度设置为0km/h,初始位置设置为50m,根据已经获得的雷达视野范围,取该距离下水平角度范围边界,平均地取从最小到最大的探测范围内五组位置数据,其中A1=Amin,A5=Amax;
d)在每组试验中,保持目标2静止,将目标1的角度以0.1deg步长减少,直到雷达能够区分这两个目标,且这两个目标的距离精度均满足要求时,记录两者之间角度Ai_1;
e)将目标1的角度继续以1deg步长减少,直到受试雷达能明显分开两个目标为止;
f)再将目标1的角度以0.1deg步长增加,直到受试雷达刚好不能区分这两个目标时,记录两者之间角度Ai_2。继续增加目标1的角度到Ai,与目标2重合;
g)重复d)-f)步骤,每个角度Ai下记录五组测试结果Aij(j=1~10);
h)记录被测雷达在各角度下的测试数据,根据如下公式计算角度分辨力:
………………………………(18)
式中:
Ares——角度分辨力
i)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距离上的角度分辨力的测算。
7.2 外层覆盖件
反射特性测量
使用毫米波雷达罩测试系统,测试面板包含发射和接收天线。每个天线依次发射车载雷达波段的信号,经过待测天线罩散射返回后,分别由各个接收天线测量。通过比较发射接收信号的功率差值,测量外层覆盖件的发射系数。


图5 天线罩的反射特性测量示意图
传输特性测量
右侧发射天线模拟雷达的发射信号,传输信号由左侧的接收天线接收。计算得出整个频段内的传输损耗曲线,进而评估待测物在整个工作频带范围内的损耗特性(平坦度)。


图6 天线罩的传输特性测量示意图
7.3 系统探测性能
将雷达系统装车集成后,使用激光雷达、摄像头等高分辨率传感器作为参照系统,测试毫米波雷达系统集成功能状态下的探测性能。
基本性能测试
按照7.1.1的要求,完成探测范围测试。
典型场景测试
典型场景的测试可以采用实物或物理仿真的形式,采用物理仿真的形式需要考虑不同目标在不同角度下RCS特性,以保证模拟目标的准确性,道路类型可以参照表4中单个或组合选取,目标物类型可以参照表4中单个或组合选取。
气候环境测试采用外场实物测试方法执行,环境选取可以参照表4。
表4 典型道路场景及目标物
典型场景    道路类型    目标物类型    气候环境
本车加速    高架路上    立交桥、人行天桥    雨天
本车减速    高架路下    路牌    雪天
本车超车    城市峡谷    行人    雾霾
本车跟车    平直公路    自行、电动车    白天
前方车辆切入    拐弯道路    车辆    夜晚
前方车辆切出    乡村道路    隔离带    
拐弯    隧道    井盖    
    桥梁    防护栏    

测试过程中,将高精度标注系统产生的数值作为参考值,测试里程数以满足单个ADAS功能测试项为宜,一次测试一个场景、一种道路类型、一个目标物、一种气候环境,计算测试流程中虚警率和漏警率。
参 考 文 献

[1] T/CAAMTB 15-2020 车载毫米波雷达模组检测方法
[2] ETSI EN 301 091-1 Short Range Devices;Transport and Traffic Telematics(TTT);Radar equipment operating in the 76 GHz to 77 GHz range;Harmonised Standard cove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2 of Directive 2014/53/EU;Part 1:Ground based vehicular radar(短程设备;运输和交通遥感信息(TTT)领域;在76 GHz至77 GHz范围内运行的雷达设备;统一标准,涵盖2014/53/EU指导文件第3.2条的基本要求)Short Range Devices;Transport and Traffic Telematics(TTT) 电磁兼容性和射频频谱管理 短距离设备 在76GHz~77GHz范围内的频带运行的短程雷达设备
[3] ETSI EN 302 858 Short Range Devices;Transport and Traffic Telematics(TTT);Radar equipment operating in the 24.05 GHz to 24.25 GHz or 24.05 GHz to 24.50 GHz range;Harmonised Standard cove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2 of Directive 2014/53/EU(短程设备;运输和交通遥感信息(TTT)领域;在24.05 GHz至24.25 GHz或24.05 GHz至24.50 GHz范围内运行的雷达设备;统一标准,涵盖2014/53/EU指导文件第3.2条的基本要求)
[4] ETSI EN 303 396 Short Range Devices;Measurement Techniques for Automotive and Surveillance Radar Equipment(短程设备;车载和监控雷达测量技术)

上海市地方标准《车载毫米波雷达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任务来源:2018年11月9日,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2018年度第三批上海市地方标准计划(沪质技监标〔2018〕503号文)中,本项目为计划之一,标准名称为“车载毫米波雷达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提出单位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归口单位为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为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等。
工作过程: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在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联合中国航天802所、苏州豪米波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汽车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等单位,成立标准修订工作组开展标准制定工作,并于2019年12月6日召开工作组会议,讨论标准修订稿,针对以下内容:
1)车载毫米波相关国家标准GB/T 36654-2018《76GHz车辆无线电设备射频指标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已于2018年9月17日发布并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本次修订将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在满足国标要求的前提下,针对上海市地方地域特色提出满足上海智能网联汽车道路场景使用的车载毫米波雷达的需求;
2)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次修订将从实际产品功能应用角度出发,对标准的技术内容进行调整;
3)由于国家标准暂未提及探测性能方面的测试,本次的标准制定将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试验检测方法,同时兼顾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通过标准引领,促进国内相关行业发展。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有:上海汽检、正扬电子、森思泰克、海康汽车、罗德与施瓦茨、802研究所、大疆、海拉电子、大陆泰密克、上汽前瞻技术研究部、上汽技术中心、华为、蔚来、维宁尔电子、清华大学-苏州汽研院、苏州毫米波、广汽工程研究院、上汽大众、博世、延锋彼欧。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修订内容:
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汇总处理了目前国内行业发展现状和厂商测试需求后提出。
本标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术语和定义:探测范围、雷达抗干扰能力、目标检测精度等;
2)单机探测性能:探测范围、雷达抗干扰能力、检测精度、多目标跟踪能力、分辨力等
3)外层覆盖件技术要求:穿透损耗、反射率、均匀性
4)雷达组合系统探测性能技术要求:
三、标准中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通过专利信息的征集后,尚未识别出涉及专利。
四、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的情况:
通过编写车载毫米波雷达的标准,帮助企业梳理毫米波雷达相关核心指标,对比国内外主流厂商的差距,立足在标准细化过程中找到补差看齐的方法,帮助企业在辅助驾驶发展方面找准产品定位、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引领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
五、标准在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协调性:
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有关基础和相关标准不矛盾。
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建议5.1.1.1中增加Rmin的测试内容,结合角反、目标模拟器两种测试方法完成近远距的测试
2)建议增加误报率、漏报率测试
3)建议取消1.5m的测试要求,根据实际测试内容选定近远场测试条件
4)建议细化跟踪性能的测试内容,主要从ID是否变化,是否丢帧两个角度去评价
七、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本标准为推荐性地方标准。
八、其他说明事项: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氢简史 |  中国氯碱网 |  气体产业网 |  开封创新测控仪表有限公司 |  中国火力发电网 |  大连化物所 |  氯碱产业网 |  氢能专利转让平台 |  2020广州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 |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更多链接>> | 收藏本站 |

版权所有:文章版权归气体设备网所有,没有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摘、镜像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豫ICP备17021983号-1
(顾问团队有气体设备设计、生产、调试、维修等服务经验)微信:13812683169 技术专线:13812683169 抖音;A13812683169 微视;13812683169 E-mail:cn1229
江苏省苏州吴中开发区、倡导行业正气之风,推动厂家技术创新.为提高气体设备,能源行业整体水平继续努力) 服务:QQ:1063837863、 138126831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