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制氮|制氧|气体设备|气体纯化|气体回收|混合配气
 
今天是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碱性电解槽中的逆电流
2  国外新型特色制氢企业
3  大规模制氢的先进单极
4  积极推动氢能在风光大
5  绿电交易全国统一规则
6  产业趋势逐渐明朗,氢
7  全国绿氢未来年需求将
8  氢能行业现在处在萌芽
9  绿氢产业需要撬动机制
10  氢能科普丛书
热门新闻
 通用阀门材料及常用技 54684
 水电解制氢设备术语和 28701
 燃料电池产业 24502
 蓝宝石生产和用途 20935
 六、氢气储存 19346
 氘气的物理性质、指标 17899
 世界八大气体公司 15594
 纯氧对人体的危害 15251
 超纯、洁净管要求、生 14897
 氩弧焊优点和缺点 14731
新闻中心  
氢能进入“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产业观察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zq1229 发布时间:2024/4/8 7:52:23 阅读:54次 【字体:
 
氢能进入“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产业观察
作者:郑贤玲
编辑:李铭沨
3月35日-28日,北京新国展和老国展几乎在同时举办氢能展,氢能展的人流量和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光伏行业。不过,我感觉目前行业处于“外热内冷”的状态,“外热”是指氢能以外的人特别是地方政府、投资人对氢能的热情很高,“内冷”是“冷静”的“冷”,是指行业内的人比前一段时间更加冷静。这个冷静是远看是山,近看是石头,实际在这个行业耕耘的人体会到的是开拓的艰难和竞争的压力。
在新国展碰到东德实业的邢子义先生,我问他目前市场怎样?他说现在行业已经进入”看山不是山的第二阶段了。第一阶段是“看山是山”,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加氢站及配套企业构建氢能产业,大家觉得前景一片美好;现在处于“看山不是山”的阶段,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顺利,产业链还有很多的短板,所以,产业依然没有闭环,行业的发展出现卡顿的现象;要走到“看山还是山”大约还需要3到4年的时间。
我理解“看山是山”即是“远看是山”,是一个基于氢能市场预期的能力构建阶段,基于燃料电池技术的成熟,很多国家都做过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的规划,亚洲国家在燃料电池汽车上更加激进。
 
201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在公布的燃料电池汽车普及计划中指出,计划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的销售量达到20万辆,2030年达80万辆,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320座,以基本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
 
2019年,韩国政府计划至2040年,累计生产62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建成1200座加氢站,创造43万亿韩元(约合2592亿元人民币)的年附加值和42万个就业岗位。
 
中国在2021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2.0》也制定了2030年-203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100万辆的目标。
 
这些基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氢能产业发展目标激发了国内外企业氢能发展的巨大热情,所谓的“看山是山”是在这些目标下的能力构建。
 
燃料电池是氢能领域应用端最核心的技术,也是在产业链中门槛最高、设计专业最多、技术和制造体系最复杂的部分,从上世纪50年代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到现在车用领域的应用,燃料电池经过了从核心材料的发现、催化剂的适用性、电堆和系统集成效率的提升,这期间核心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生产都经历了漫长的调试和耦合过程。
 
“看山是山”的阶段,任何一个与氢相关的企业如电堆、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空压机、阀门、质子交换膜、碳纸、储氢瓶,只要是能够解决氢能产业链瓶颈的企业都受到市场的追捧。这一时期市场总是以中期目标下的市场容量来估算企业的市场份额和估值,产业链上的企业融资相对比较容易。
 
在良好的市场预期下,氢能相关上市公司曾经有良好的表现,巴拉德的股票市值一度达到126亿美元,普拉格市值甚至一度超过500亿美元。“看山是山”是一个前面有目标,企业构建供给能力的过程。2020年-2021年国内氢能相关上市公司也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回到展会窗口,由中集氢能冠名的“北京国际氢能展在新国展,主要是氢气储运、加氢站相关企业比较多;而朝阳区老国展的“北京氢能展”则集中了国内多家电解槽企业。过去几年的氢能展以燃料电池及零部件为主,而往年的主角燃料电池企业已经不是今年展会的中心和焦点,氢能行业也在上演“板块轮动”。
 
电解槽同样经历了从产品研发到批量生产的过程,其中PEM电解槽几乎与燃料电池有相似的产业链,技术难度也有相似之处。碱性电解槽则早于燃料电池和PEM电解槽,是一个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产品。
 
如果说2018年-2022年是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看山是山”的阶段,那么,从2022年开始,全球就进入到电解槽的“看山是山”阶段,特别是2023年蒂森克虏伯新纪元的上市及蜂拥而至的绿氢项目更是让绿氢产业风光无两,电解槽几乎成为所有能源相关企业的“标配”。
3060
图片 “看山不是山”:产业生态格局下的解构
燃料电池汽车是基于交通运输能源替代的解决方案,绿氢项目则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尽管这两条氢能路径的目标是实现上游绿氢供给与下游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的对接,但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与绿氢发展虽然是上下游关系,却是两个逻辑,两个产业生态,这两个生态都需要闭环:一个是燃料电池的终端用户在哪里?一个是电解水制氢的用户在哪里?
 
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则不是我们想象的远山那样美,“看山是山”是我们描述的一座山,是需要我们去构建的一座山;“看山不是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块块零散的石头,而要解决的是哪些石头、哪些草木、哪些水土……用怎样的方式构建起那座山。现阶段,业内人士更加清晰地看到产业存在的问题:
 
1、核心产品产能过剩
 
从产品出发的目的是制造出燃料电池、电解槽等产品。一个现实是,一个复杂的产品从研发到实现需要漫长的工程培育过程,包括供应商的培育、工艺路径优化,但一旦技术路线成熟,供应链变得完整,生产能力就从实现过渡到规模,也就是产能扩张,就会出现恶性竞争和淘汰。
 
现阶段,无论是上游电解槽、还是下游的加氢站或燃料电池,核心的技术瓶颈基本上都已经突破,生产能力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两年前,我拿到一份行业的统计数据,按照主要燃料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国内燃料电池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30万台,但实际年出货量目前还不到一万台。
由于碱性电解槽是一个更加成熟和简单的产品,复制起来更快,所以,电解槽的产能更是飞速扩张,尽管过去几年而且预期未来两年全球电解槽出货量翻番,但全球电解槽产能是出货量的十倍以上。
看起来世界绿氢项目很多,电解槽订单也连年翻番,似乎比燃料电池的境遇好很多,不过,来自香橙会的调研报告显示:2023全年国内有20个省市新增不同阶段绿氢项目超过148个,合计新增规划绿氢产能达618.02万吨,对应电解槽潜在的装机需求超过80GW。2023年开工在建的绿氢项目数量占比27%,在建产能约为96.95万吨,但若以产能计量,实际开工率仅为15.7%;建成项目数量占比8%,已建成产能仅有3.7万吨。
 
无论是燃料电池不到5%的产能利用率、还是不到10%的电解槽出货率、和绿氢项目15.7%的开工率都表明这些现有的企业、产能等要素都还只是一些石头,这些石头大部分可能都不是构建那座山的材料,我们甚至还需要寻求构建那座山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寻求应用场景、构建绿电制绿氢的解决方案,比如用五个示范城市群搭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在制氨或甲醇厂旁边刚好有绿电搭建一个绿氢闭环的项目。
 
2、产业链上下游缺乏粘性
 
构建一座山缺乏太多的条件,示范城市氢气供应普遍不足,且价格太贵,局限在化工园区的加氢站无法服务到汽车目标市场,无法构建一个正常的产业生态;而绿氢产业的闭环也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电解槽并不能在绿氢环境下连续生产,在“看山是山”描述下的0.1-0.2元度的绿电成本并不是24小时运行成本,很多的设备只能开开停停,甚至是“摆设”,实际项目推行很多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比如燃料电池产业链的粘性在于持续、稳定、廉价的氢气供应,氢能供应体系能够服务于燃料电池汽车等交通工具,加氢站不是建在人群稀少的化工园区,而是靠近人流量大的城市中心;氢气供应体系更加靠近用户端,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选择距离氢气供应充裕的地区而不是氢气供应不足的地区。
 
对绿氢项目来说,可再生能源与电解槽的匹配、绿氢与化工的耦合之间的粘性在于稳定的电力供应。现阶段,设备运行不稳定的核心问题是绿电供应的不稳定和峰谷电价切断了设备的连续运行。
 
3、供求之间存在间隙
 
氢能产业无论是前几年的热点燃料电池还是近两年的焦点电解槽,都是基于各国目标规划下供给能力的构建,燃料电池是满足交通或建筑用绿色动力的需求,而电解槽则是满足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需求,供给能力的构建包括技术水平、配套能力、制造能力等。
 
但这些产品没有规模效应,无法满足用户使用习惯和使用成本的要求,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对于新兴产业,供需之间的间隙往往都是正常来弥合,比如政府补贴、特别路权、特别电价、或是绿氢的消纳的补偿机制或绿色溢价,显然各国都在探索这些补偿机制。
 
媒体将第一季度招标3000辆就夸张地描述为“暴走”,与雷军24小时之内88898台SU7订单相比实在不足挂齿。氢能行业展会的气氛与市场统计的数据一样,电解槽企业几乎是一哄而上。显然,无论是燃料电池还是电解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产业链还没有完全打通,但核心产品的产能已经出现了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要素割裂,是目前氢能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就像一大堆石头,但没有水土也没有草木,无法构建起一座青山。
 
4、成就感与挫折感共存
 
成就感和挫折感都会正向或负向影响到行业发展的进度。丰田汽车Mirai的商业化、现代汽车单年销售破万台、国内燃料电池成本的大幅下降、电解槽的批量出货、山东高速公路免交过路费的政策落地、巴拉德获1000台燃料电池巴士订单……这个行业的成就感体现在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政策和标准的突破。全球销量下降、壳牌关闭加州加氢站、中石化2025年1000座加氢站建设放缓、捷氢科技IPO终止……则是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挫折。
 
在杭州碰到齐志刚博士和王潇婷博士,我们谈到现阶段电解槽运行的问题时认为电解槽也会经历燃料电池经历过的一些挫折,不过,一个现实问题是,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后,燃料电池的技术进步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燃料电池的性能、生态建设还是成本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从现阶段来看,无论日本、韩国、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距离目标都有很大的距离。从美国和欧洲来看,欧美对氢能行业的热情更高,补贴金额非常高,但从氢能项目的运行情况来看,也是磕磕绊绊,普拉格、巴拉德的股价也是一落千丈。对产业生态估计不足,产业链不能闭环是“看山不是山”的现状。
 
过去几年,国内政府鼓励燃料电池汽车以商用车为主,结果是商用车的耗氢量太高,示范区氢气价格普遍高于60元kg,所以,跑得越多亏得越多。再加上加氢站建在化工园区,或者一部分已经建成但没有获得审批的加氢站也无法运行,所以,无论是燃料电池汽车还是加氢站投建业主都经历了强烈的挫折感。
 
国鸿氢能2023年燃料电池系统销量由2022年的131,300千瓦增加至148,640 千瓦,但由于2023年燃料电池电堆价格从1,667.5元╱千瓦下降至1,557.5元╱千瓦;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从往期的5,578.7元╱千瓦下降至4,583.3元╱千瓦,公司增产不增收,实现营业收入70061.6万元,较上年74847.5万元下降了6.4%。
 
“看山是山”的那座山的确定性是由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决定的,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存在;“看山不是山”是在经历了构建遇到问题后解构氢能产业需要的要素、构建方式、构建条件。
 
5、电解槽可能遭遇的挫折
 
上周在杭州的氢能论坛上,来自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氢能研究中心主任刘运权、上海氢锐副总胡大麟、彭博新能源的研究员王潇婷、必维氢能业务总监刘忠勇、山东赛克赛斯技术研发总监于平等行业专家就电解槽的现状做了一个论坛,因为刚好是我主持,我有机会就平时关心的一些有关绿氢比较敏感的问题跟他们提出讨论,这些氢能行业的专家认为氢能肯定是世界减碳重要的方案,而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不过他们对目前电解水也形成了一些共识:
1、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与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现阶段是两个逻辑,燃料电池需要解决的是稳定的、连续的、经济性的氢气供应问题,而可再生能源制氢是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
2、过去四年电解槽出货量成倍增长,预计今年出货量超过3.6GW,但产能扩张远高于市场实际需求,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按照各厂家规划全球电解槽2023年产能达到31.7GW,2024年达到54GW。
3、因为成熟的配套体系,中国碱性电解槽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不过1000Nm3h的电解槽并没有在可再生能源环境下运行足够的时间,所以,实际运行并不稳定。目前国内外的项目运行都遭遇一些挫折,但国外更多采用的是小型项目在示范,而中国强调“大”,实际运行的效率可能更低,挫折感也会越强,甚至可能会起火。
4、碱性电解槽对可再生能源的适应性比较差,未来中国的PEM电解槽比例会有上升(与碱槽配套使用),成本也会下降。
5、如果完全采用离网电制氢,设备运行肯定不稳定,无法满足化工企业的连续生产,但网电价格很难满足氢能的经济性需求,所以相关政策还需要沟通。
 
很多人觉得尽管氢能交通遭遇了一些挫折,但上游很热,项目也很多,包括来自船舶行业的甲醇订单也给予了绿氢更加确定的需求。
从政府连续出台的政策来看,发展氢能的方向是更加明确了,从展会上的人流量来看,有参观者反映今年北京氢能展会上的人流量超过了佛山氢能的人流量,也超过了光伏展会的人流量。不过,行业发展到现在,更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展氢能的问题,也就是要素重构的问题。
 
显然,在汽车行业价格竞争的形势下,尽管燃料电池乘用车相比商用车对耗氢成本并不敏感,但现阶段不是投放市场的好时机,除非是北方市场和欧美国家车企一样按下电动汽车的暂停键,选择与当地资源更加匹配的氢车路线。否则氢能下游的交通领域依然只能处于示范和维持阶段,企业之间拼谁能熬过订单的寒冬。
这个过程燃料电池汽车生态取得的进步是:1、燃料电池成本持续下降,目前已经降至2500元kW左右;2、找到了相对经济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如钢铁企业的工业副产氢与物流车形成的闭环模式;3、政府政策有所松动,山东高速公路对氢车免交过路费,中国石化联合国内数十家氢能头部企业发布国内首个《制氢加氢一体站技术指南》团体标准。
这些环境的改善对燃料电池龙头企业维持运行有一定的帮助,但要过渡到批量化应用还需要有更大的举措。
1、需要打破沉默,实现产品与用户的对接
商用车始终都存在规模经济的质疑,所以,燃料电池汽车还需要寻求规模更大的乘用车应用场景,实现用户与产品的对接。既然北方地区商用车都能够推广,乘用车的能耗优势和低温启动优势在北方也就更加明显,所以,可以选择在商用车推广的地区同时推广燃料电池乘用车,让加氢站运行更加饱和。
特别路权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案,免高速过路费可以摊薄用户使用成本,拉近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如果能够在大城市允许燃料电池汽车不限号也会带动加氢站周边的用户需求;突破化工园区的局限和站内制氢也可以降低氢气成本,拉近用户与燃料电池汽车之间的距离;氢能管道也是一个对接氢气与用户的方案。这些都是未来一段时间燃料电池汽车重构产业生态的举措。
但在上游端氢能的价格与电价直接相关,既然大规模储能需要氢来解决,就需要为绿氢的应用找到出路,电网的稳定远比氢气价差赚钱更重要,电网就应该让利于氢,对制氢用电实施特别电价机制和绿氢溢价机制。
2、创造条件提升产业链之间的粘性
产业链之间的粘性需要产业政策要为产业健康运行服务、产业链标准实施对接、基础建设与解决方案匹配,如氢能作为能源产业就要放开工业园的限制,原本氢气是一个通用化学品,在电子、医疗行业都有制氢,这些本来就不在化工园区,反倒是氢气作为能源后多部门把担责放到了第一位,限制了行业发展。
第一阶段产品试用期更多是解决车辆性能的实现和电解槽制氢出氢的问题,但构建产业需要解决效率和竞争的问题,提升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效率就必须采用70MPa储氢瓶,相应的氢气储运的长管拖车和站内储氢的压力标准都要相互匹配。
除了管道运输和站内制氢,如果能够推动换氢业务,可以大大降低运输过程的成本,也是增加产业链粘性的一个方案。
3、需要启动绿色溢价与碳税机制
目前,氢气唯一具有规模应用预期的是船用绿色甲醇,但绿色甲醇价格是传统甲醇成本的2-3倍,马士基率先在全球实施高价招标,他们通过与政府和客户协商,基于绿色甲醇溢价,其中政府补贴差价(溢价)、高额的碳税(罚款)、客户接受(溢价)等“胡罗卜+大棒机制来推动这一清洁能源的应用。
实际上,未来更多的绿氢需要化工、冶金行业来消化,风电、光伏、电动汽车经历了长时间的补贴。目前绿电项目驱动机制是能源企业为了获得绿电资源强制配储的制氢,增加了绿电的成本,相当于以电补氢,但如果产出的氢气卖不出去,制氢企业宁愿一次性增加成本而不愿持续生产不赚钱的产品,如果没有绿色产业激励机制,就很难实现绿氢对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的替代,只有通过绿色溢价和碳税机制才能推动更大规模的应用,并促进管道等氢能基础建设。
4、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是创新产业的必要条件
过去两年,氢能代表企业重塑股份、国富氢能、治臻科技、中鼎恒盛、捷氢科技的IPO申请纷纷被终止,这与国家鼓励氢能发展以及氢能产业的高科技属性极不相衬,纵观中国互联网、电动汽车产业,如果按照中国A股的上市条件,阿里巴巴、腾讯、美团、360、拼多多、小米、蔚来、小鹏、理想都不可能上市,也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高度的信息化发展和电动车出口。
目前氢能产业的补贴不到位,能源、化工和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在下降,最大的资金来源就是政府引导下的风险投资,上市是风险投资最好的通道,这是重构产业链的一个必要条件。目前行业本身就处于示范阶段,科创板对相关企业的考察不应该是盈利或关联交易,而应该是技术指标是否先进,商业模式是否创新并有前景。
当然,产业的重构还需要投资人提升专业能力识别投资标的,尽量避免概念下的重复投资与产能过剩。就像十多年前我的老同事跟我咨询一家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时候我回答的那样,那座山也是存在的,但我不确定他咨询的那家公司是否成为山上的风景。
我跟他说:1、机器替代人是大趋势(会有一座山);2、中国肯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国(这座山会在中国);3、但这个行业在中国刚刚启动已经产能过剩(有很多多余的材料);4、这是一个需要规模经济效益的行业,只有具有领袖气质(好的技术、商业模式和优秀的团队)的企业才具有投资价值。
同样,氢能产业的趋势是明确的,无论是清洁能源的替代、能源的安全、还是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氢能都显得如此重要,而且从技术上也具备了产业化条件,中国从氢气来源和产业链技术水平上看都有一定的优势,只是如何构建优质产业链资源,增加产业链之间的粘性,打通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节点,疏通金融与碳税机制,是达到“看山还是山”的路径。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氢简史 |  中国氯碱网 |  气体产业网 |  开封创新测控仪表有限公司 |  中国火力发电网 |  大连化物所 |  氯碱产业网 |  氢能专利转让平台 |  2020广州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 |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更多链接>> | 收藏本站 |

版权所有:文章版权归气体设备网所有,没有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摘、镜像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豫ICP备17021983号-1
(顾问团队有气体设备设计、生产、调试、维修等服务经验)微信:13812683169 技术专线:13812683169 抖音;A13812683169 微视;13812683169 E-mail:cn1229
江苏省苏州市非凡城市中心、吴中开发区、倡导行业正气之风,推动厂家技术创新.为提高气体设备,能源行业整体水平继续努力) 服务:、 138126831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