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制氮|制氧|气体设备|气体纯化|气体回收|混合配气
 
今天是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水、碳、氮三大物质循
2  能量与文明
3  氢循环
4  纯氢及掺氢天然气输送
5  氢:从化学品、能源到
6  1150公里!40座
7  制加氢一体站受重视的
8  氢能,能源转型的关键
9  原子、质子、电子
10  甲醇合成
热门新闻
 通用阀门材料及常用技 55655
 水电解制氢设备术语和 30960
 燃料电池产业 25505
 蓝宝石生产和用途 21980
 六、氢气储存 20447
 氘气的物理性质、指标 18866
 世界八大气体公司 16710
 纯氧对人体的危害 16344
 超纯、洁净管要求、生 16024
 氩弧焊优点和缺点 15770
新闻中心  
水、碳、氮三大物质循环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zq1229 发布时间:2025/5/6 12:10:03 阅读:38次 【字体:
 
水、碳、氮三大物质循环
关键词: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生命、生态、能量流动、物质再生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三大物质循环是 水循环、碳循环 和 氮循环。它们是维持生命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再生。三大物质循环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组分的相互作用,实现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再利用。它们紧密关联,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使用、过度施肥)已显著干扰这些循环,亟需通过可持续发展减少负面影响。
气体设备  13812683169
 生态系统中的三大物质循环是 水循环、碳循环 和 氮循环。它们是维持生命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通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实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再生。
一、水循环
水循环(Water Cycle),又称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在不同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和不同储库(海洋、陆地、大气等)之间持续流动和转化的自然过程。它是维持地球生命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机制,
过程:
蒸发:太阳能使海洋、湖泊、河流和土壤中的水蒸发,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
凝结与降水: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成云,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表或海洋。
径流与渗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最终汇入海洋。
生态意义:
为生物提供生存必需的水分。
调节气候,影响全球热量分布。
参与其他物质循环(如溶解和运输养分)。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过程:
1.1. 主要环节
(1)蒸发(Evaporation)
定义:液态水(海洋、湖泊、河流、土壤等)吸收太阳辐射能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
扩展:植物通过叶片释放水蒸气的过程称为蒸腾(Transpiration),两者合称蒸散(Evapotranspiration)。
(2)凝结(Condensation)
定义: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雾。
关键条件:温度下降、空气中存在凝结核。
(3)降水(Precipitation)
定义: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大后,以雨、雪、冰雹等形式落回地表。
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等。
(4)径流(Runoff)与渗透(Infiltration)
径流:降水未被土壤吸收的部分通过地表流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渗透: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或补给含水层。
(5)蓄存(Storage)
水暂时储存在海洋、冰川、湖泊、地下水、大气等“储库”中,再逐步进入下一循环。
1.2. 水循环的类型
大循环(全球水循环):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大规模交换(如海水蒸发→陆地上空降水→径流回归海洋)。
小循环(局部水循环):陆地或海洋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如森林蒸腾→局地降雨)。
1.3. 驱动能量
太阳能:驱动蒸发和大气运动。
重力:促使降水、径流和地下水流动。
1.4. 水循环的意义
调节气候:通过蒸发和降水调节地表温度,影响天气和气候模式。
分配水资源:将淡水从海洋输送到陆地,维持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用水。
净化作用:蒸发和渗透过程过滤杂质,改善水质。
生态支持:为动植物提供生存所需的水分,维持生物多样性。
1.5.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负面干扰:
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
城市化:地表硬化减少渗透,增加洪涝风险。
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污染水体,破坏水循环平衡。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改变降水模式,加剧干旱或洪灾。
保护措施:
节约用水、修复湿地、植树造林、减少碳排放等。
1.6. 水循环的全球数据
总量:地球总水量约13.86亿立方千米,其中97.5%为咸水(海洋),2.5%为淡水(约69%冻结在冰川)。
循环速度:大气中的水每8-10天更新一次,深层地下水可能需要数千年。
水循环是地球系统的核心过程之一,理解其机制有助于应对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二、碳循环
碳循环(Carbon Cycle)是碳元素在地球各圈层(大气、海洋、生物圈、岩石圈)之间流动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它是维持地球生命和气候稳定的核心机制之一。
过程:
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₂,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将有机物分解,释放CO₂回到大气。
分解与燃烧:动植物残体被分解者分解,或通过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₂。
海洋吸收:海洋溶解CO₂,部分形成碳酸盐沉积。
生态意义:
碳是生命有机体的核心元素(如蛋白质、脂肪、核酸)。
维持大气中CO₂和O₂的平衡,调节地球温度。
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打破碳循环平衡,导致全球变暖。
碳循环的主要环节、路径和意义:
2.1. 主要环节与路径
(1)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过程:植物、藻类等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利用太阳能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是生物圈碳输入的主要途径。
(2)呼吸作用(Respiration)
过程:生物(动植物、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释放CO₂返回大气或水体。
扩展:包括有氧呼吸(需氧气)和无氧呼吸(如发酵)。
(3)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
过程:微生物分解死亡的生物体或有机废弃物,释放CO₂或甲烷(CH₄)。
关键条件:受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影响(如湿地缺氧环境易产生甲烷)。
(4)海洋交换
溶解与释放:海洋吸收大气中的CO₂(溶解态),部分通过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链,部分沉入深海形成碳酸盐沉积物。
碳酸盐平衡:CO₂与海水反应生成碳酸氢根(HCO₃⁻)和碳酸根(CO₃²⁻),长期形成石灰岩等沉积岩。
(5)地质过程
沉积作用:生物残骸和碳酸盐沉积物经长期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或沉积岩。
火山活动:火山喷发释放地壳中储存的CO₂返回大气。
(6)人类活动(人为碳通量)
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地质时期储存的碳(CO₂)。
土地利用变化:如毁林减少碳吸收,农业释放土壤中的碳。
2.2. 碳循环的类型
快速碳循环(短周期):
时间尺度:数年至数百年。
路径:生物呼吸、分解、海洋表层交换等。
慢速碳循环(长周期):
时间尺度:数千年至百万年。
路径:地质沉积、岩石风化、火山活动等。
2.3. 碳库与储量
大气碳库:约880 Gt碳(CO₂浓度约420 ppm,2023年数据)。
陆地生物圈:植物和土壤约储存2,500 Gt碳。
海洋碳库:表层海洋约900 Gt,深层海洋约37,000 Gt(最大活跃碳库)。
岩石圈:约100,000,000 Gt碳(以化石燃料和沉积岩形式存在)。
2.4. 驱动能量
太阳能:驱动光合作用,促进碳从无机态向有机态转化。
地球内部能量:通过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释放地质碳。
2.5. 碳循环的意义
气候调节:CO₂是主要温室气体,碳循环平衡影响全球温度(如工业革命后CO₂浓度上升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生命基础:碳是有机物的骨架元素,支撑生态系统能量流动。
地质记录:沉积岩和化石燃料记录地球历史气候变化。
海洋化学:调节海水pH值,影响海洋生物(如珊瑚钙化)。
2.6. 人类活动的影响
碳失衡:
化石燃料燃烧:每年约排放约36 Gt CO₂(2023年),远超自然循环速率。
毁林与土地退化:减少碳汇,每年损失约5 Gt碳吸收能力。
海洋酸化:过量CO₂溶解导致海水pH下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
应对措施:
减少碳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
增强碳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土壤固碳。
技术创新:碳捕获与封存(CCS)、直接空气捕集(DAC)。
2.7.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
正反馈机制:
全球变暖→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甲烷和CO₂→加剧变暖。
海洋升温→CO₂溶解度降低→更多CO₂滞留大气。
碳中和目标:通过“排放=吸收”实现净零碳排放,减缓气候危机。
碳循环是连接生物、地质和气候系统的纽带,其平衡对地球宜居性至关重要。当前人类活动已显著改变自然碳循环路径,亟需通过科学管理和国际合作恢复其稳定性。
三、氮循环
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氮元素在不同形态之间转化和流动的过程,是维持地球生命的重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一。
过程:
固氮作用:大气中的氮气(N₂)通过闪电、工业固氮或微生物(如根瘤菌)转化为氨(NH₃)。
硝化作用:氨被硝化细菌转化为硝酸盐(NO₃⁻),供植物吸收。
生物同化:植物利用硝酸盐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动物通过摄食获取氮。
分解与反硝化:分解者将含氮有机物分解为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N₂,返回大气。
生态意义:
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
维持土壤肥力,支持植物生长。
人类活动(如过量使用化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氮循环平衡。

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
3.1. 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
定义:将大气中的氮气(N₂)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含氮化合物(如氨、硝酸盐)。
途径:
生物固氮: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蓝藻)通过固氮酶将N₂转化为氨(NH₃)。
工业固氮:人类通过哈伯法(Haber-Bosch)合成氨,用于化肥生产。
自然非生物固氮:闪电等高能条件使N₂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盐(NO₃⁻),随雨水进入土壤。
3.2. 氨化作用(Ammonification)
定义:有机氮(如蛋白质、核酸)被分解者(细菌、真菌)分解为铵离子(NH₄⁺)。
过程: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中的含氮有机物 → 分解 → NH₄⁺(可被植物吸收或进一步转化)。
3.3. 硝化作用(Nitrification)
定义:铵(NH₄⁺)被氧化为硝酸盐(NO₃⁻)的过程,分为两步:
亚硝化作用:NH₄⁺ → 亚硝酸盐(NO₂⁻),由亚硝酸菌完成。
硝化作用:NO₂⁻ → 硝酸盐(NO₃⁻),由硝酸菌完成。
条件:需氧环境,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参与。
3.4. 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
定义:硝酸盐(NO₃⁻)被还原为氮气(N₂)或氧化亚氮(N₂O),返回大气。
过程:在缺氧条件下(如淹水土壤),反硝化细菌将NO₃⁻ → N₂/N₂O。
意义:减少土壤中的氮含量,平衡生态系统的氮输入与输出。
3.5. 植物吸收与同化
植物吸收:植物根系吸收土壤中的NH₄⁺或NO₃⁻,将其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物。
食物链传递:氮通过植物进入草食动物,再传递到肉食动物。
3.6. 人类活动的影响
正面:化肥使用大幅增加农业产量,但也导致氮过剩。
负面:
水体富营养化:过量氮流入水体,引发藻类暴发,破坏生态。
温室效应:反硝化产生的N₂O是强效温室气体。
土壤酸化:过量硝酸盐积累导致土壤pH下降。
氮循环的意义
维持生态系统的氮平衡,支持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物质的合成。
促进农业生产,但需合理管理以避免环境问题。
连接大气、土壤、生物和水体,体现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
氮循环通过固氮、氨化、硝化、反硝化等过程,将惰性的大气氮转化为生命可利用的形式,并最终回归大气,形成闭环。这一循环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但人类活动正在显著改变其自然速率和规模。

三大物质循环通过 生物与非生物组分的相互作用,实现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再利用。它们紧密关联,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使用、过度施肥)已显著干扰这些循环,亟需通过可持续发展减少负面影响。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氢简史 |  中国氯碱网 |  气体产业网 |  开封创新测控仪表有限公司 |  中国火力发电网 |  大连化物所 |  氯碱产业网 |  氢能专利转让平台 |  2020广州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 |  硅钼棒、硅碳棒、电热元件 |  会员专栏 |  北京国际氢能技术装备展览会 |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更多链接>> | 收藏本站 |

版权所有:文章版权归气体设备网所有,没有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摘、镜像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豫ICP备17021983号-1
(顾问团队有气体设备设计、生产、调试、维修等服务经验)微信:13812683169 技术专线:13812683169 抖音;A13812683169 微视;13812683169 E-mail:cn1229
江苏省苏州吴中开发区、倡导行业正气之风,推动厂家技术创新.为提高气体设备,能源行业整体水平继续努力) 服务:QQ:1063837863、 138126831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