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原子级制造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zq1229 发布时间:2025/4/3 7:09:51 阅读:34次 【字体:大 中 小】 |
|
|
原子级制造 名词:原子级制造、原子尺度制造,、原子、分子层面、精确操控、纳米结构材料、原子尺度、排列、新型材料、构筑原子级、材料变革、离散原子、原子尺度,材料、结构、原子调控产品性能 描述:原子级制造(Atomic-level manufacturing),又称为原子尺度制造,在原子或分子层面上进行精确操控,制造出具有特定属性和功能的纳米结构或材料的制造技术。而原子级制造理论上可突破至0.1纳米级别。在原子尺度上精确控制材料的排列和组成,实现对材料的精确控制,进而创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材料和设备。原子级制造的核心在于对原子的规模化精准操控,将制造的可控量推进到原子及原子基元的水平,逐步实现原子级精度制造、将传统制造的三要素进行全面革新:加工对象从连续材料变革为离散原子,加工精度从尺度变革为原子尺度,材料和结构决定产品性能变革为原子调控产品性能。原子级制造虽处于实验室阶段,该领域有望从基础研究迈向关键应用,开启“原子设计时代”。
原子级制造是一项前沿技术,旨在通过精确操控单个原子或分子来构建材料和器件,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性能。 1. 定义与原理 原子级制造(Atomic-scale Manufacturing)指在原子尺度上直接操控物质,通过逐个原子或分子的排列组合来构造结构。其核心在于利用如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或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工具,实现对原子的精准定位和移动。 技术基础:1989年,IBM科学家使用STM将35个氙原子排列成“IBM”标志,首次展示了原子操控的可能性。此类技术依赖于超高真空环境和极低温条件以减少干扰。
一、原子级制造的定义 1.1原子级制造的基本概念 原子级制造(Atomic-level manufacturing),又称为原子尺度制造,是一种在原子或分子层面上进行精确操控,以制造出具有特定属性和功能的纳米结构或材料的制造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在原子尺度上精确控制材料的排列和组成,实现对材料的精确控制,进而创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新型材料和设备。原子级制造不仅涉及到在原子尺度上进行加工,还包括构筑原子级细锐、精准、完美且具备超常规物性的新材料、新器件和新产品。 原子级制造的核心在于对原子的规模化精准操控,将制造的可控量推进到原子及原子基元的水平,逐步实现原子级精度制造、原子级结构制造,最终实现逐一原子的按需创制。这一技术将传统制造的三要素进行全面革新:加工对象从连续材料变革为离散原子,加工精度从尺度变革为原子尺度,材料和结构决定产品性能变革为原子调控产品性能。 1.2原子级制造的技术特点 原子级制造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技术特点: 精确性:原子级制造能够在原子尺度上精确控制材料的排列和组成,实现对分子和晶体的精准操控。这种精确性使得制造出的材料和器件具有极高的性能和稳定性。 可控性:原子级制造技术能够按照预定的设计和规格制造出特定的结构。通过精确操控原子的排列和组合,可以制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的材料和器件。 多功能性:原子级制造可以制造出具有不同电子、光学、机械和化学特性的材料。这种多功能性使得原子级制造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高效率:理论上,原子级制造可以减少材料浪费,因为制造过程非常精确,可以精确控制所需材料的数量和位置,从而提高制造效率。 极限尺寸:原子级制造是一种极限尺寸的制造技术,能够微缩器件的特征尺寸并提高制造精度。通过精确操控原子,可以制造出具有超小尺度精度和卓越性能的新型产品。 1.4. 应用领域 电子学:制造更小、更高效的芯片,如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需精确控制原子位置以维持量子态。 材料科学:设计新型超强材料(如理论上的石墨炔)或超导体,通过原子排列优化性能。 能源:开发高效催化剂或电池材料,例如通过原子级设计提升锂离子电池的电极容量。 生物医学:精准药物递送系统或仿生材料,如原子级修饰的纳米机器人用于靶向治疗。 1.5技术挑战 精度与稳定性:原子级操作易受热波动和外界振动影响,需极端环境(如超低温)维持结构稳定。 规模化生产:实验室中的单原子操作速度慢,难以满足工业量产需求。 成本问题:设备昂贵且维护复杂,商业化路径尚不明确。 与其他技术的对比 与传统微电子制造:光刻技术目前最小可达5纳米,而原子级制造理论上可突破至0.1纳米级别。
二、原子级制造的发展背景 2、1制造技术发展历程 制造技术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以经验和技艺为基础的毫米量级和亚毫米量级,到以机械化、电气化和数字化为特征的微米量级甚至纳米量级,再到如今的原子级制造阶段。 毫米量级和亚毫米量级:在制造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依靠经验和技艺进行制造,产品的精度和性能受到较大限制。 微米量级和纳米量级:随着机械化、电气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进入了微米量级和纳米量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制造技术显著提高了产品的精度和性能,推动了多个产业的发展。 原子级制造:在科学探索、大科学装置、先进光学及下一代核心元器件等领域发展的驱动下,制造技术必将进入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即原子级制造的发展阶段。原子级制造的出现,不仅在未来制造技术和理论方面形成颠覆性变革,为解决“未来制造”提供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出发的新路线,而且被认为是人类制造技术和物质创制的极限,也可能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终极能力之一。 2、2原子级制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原子级制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破传统制造瓶颈:传统制造技术面临着诸多瓶颈问题,如材料浪费、加工精度限制、产品性能不足等。原子级制造通过精确操控原子,能够突破这些瓶颈,实现更高效、更精确的制造。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原子级制造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多个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原子级芯片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功耗低等优势,有望取代传统芯片,引领后摩尔时代的发展。此外,原子级制造还将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量子科技、医药、超精密仪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提升国家竞争力:原子级制造是当前科学、技术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前沿研究热点,也是世界主要大国战略科技竞争和战略布局的焦点之一。发展原子级制造技术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掌握原子级制造技术,国家可以在多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原子级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通过探索不同尺度和维度的原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耦合机制,科学家可以开发出更多具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和器件。同时,原子级制造技术的发展还将推动其他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如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 实现可持续发展:原子级制造技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精确操控原子,可以制造出具有更高性能、更低能耗的产品,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原子级制造技术还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如能源、化工等领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2、3原子级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原子级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先进制造“未来域”。以下是原子级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三、国内发展现状 3.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原子级制造技术的发展,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支持其研发和应用。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原子级制造产业,并围绕重点领域谋划“揭榜挂帅”任务,支持建立原子级制造创新发展联盟。 3.2科研投入: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投身于原子级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例如,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均设立了原子制造研究中心。其中,南京大学于2018年建立了国内首个原子制造研究中心。 3.3技术创新:在原子级制造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国内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在半导体制造领域,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原子级芯片,其体积不足传统芯片的千分之一,同时还具有效率高、功耗低等优势。此外,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能源等领域,原子级制造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四、国际发展现状 美国:美国政府持续推出相关支持计划,推动原子级制造技术的发展。例如,2015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启动了“从原子到产品”(Atom to Products)的研究计划,旨在研制有效的装配方法使制造出的大尺度组件和系统能够保留材料原子级效应和性能。此外,美国能源部先进制造办公室也启动了原子精密制造计划,推进具有原子级特征结构的后摩尔时代芯片的发展。 欧洲:欧洲在原子级制造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等因发现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推动了气相法和分子束外延技术在制备原子层厚二维材料的发展。此外,欧洲的研究人员还针对电子产品与所处环境(温度/湿度、气氛、辐射、应力等)长期相互作用引起的可靠性问题,开展了“从原子到产品的可靠性”研究。 日本:日本在原子级制造技术领域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例如,2018年,日本提出“皮米制造”理念,旨在将光学元件表面加工精度由纳米级进一步提升到皮米级水平。此外,日本东北大学、日本理化所、大阪大学等团队也相继开展了皮米级制造相关研究。 五、发展趋势 技术融合:未来,原子级制造技术将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对原子制造的可编程化控制。这将极大地提高原子级制造的效率和精度,推动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产业化发展:随着原子级制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其产业化进程将加快。通过构建高水平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原子级制造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将有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国际合作:原子级制造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原子级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有助于加快这一技术的全球普及和发展。 中国原子级制造科技基础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七、第二届原子级制造论坛设6个分论坛 原子级制造以其兼具未来产业和前沿技术的特点而备受瞩目。记者从3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原子级制造论坛上获悉,中国原子级制造科技基础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本届论坛以“智汇原子级制造,塑造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原子制造研究所共同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琪出席论坛并致辞。 熊继军指出,原子级制造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特点的未来产业,是引领制造业科技进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性选择。近年来,中国原子级制造科技基础和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 周琪表示,原子级制造作为极小尺度、极高精度的前沿技术,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方向,是技术突破的关键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他希望该论坛能够集天下之智、集全国之力,引领战略方向,集结有生力量,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在原子级制造这个重要战略领域走出一个举国体制创新之路。 在论坛大会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高鸿钧院士、清华大学路新春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研究员分别以《原子/分子操纵:构造与物性》《原子级化学机械抛光理论、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和《二维世界的原子级制造》为题做报告。 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大学雒建斌院士主持,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院士、苏州大学迟力峰院士、北京大学段慧玲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张学军院士、武汉大学刘胜院士、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王德成董事长参与讨论。 专家表示,原子级制造以“精准操控原子及原子基元、制造性能逼近极限的‘完美’产品”的独特优势,已成为中国极具技术挑战性、产业创新性、国际战略性和经济带动性的未来产业,是中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中国正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全力推动原子级制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速原子级制造产业化进程。 据悉,第二届原子级制造论坛设6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科学基础、设计软件、加工工艺与装备、构筑工艺与装备、测量技术与仪器、产业基础保障体系,共推出120多场报告。同时,论坛还发布原子级制造关联科学技术体系、2024年度原子级制造十大事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