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氢|制氮|制氧|气体设备|气体纯化|气体回收|混合配气
 
今天是
 
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水、碳、氮三大物质循
2  能量与文明
3  氢循环
4  纯氢及掺氢天然气输送
5  氢:从化学品、能源到
6  1150公里!40座
7  制加氢一体站受重视的
8  氢能,能源转型的关键
9  原子、质子、电子
10  甲醇合成
热门新闻
 通用阀门材料及常用技 55655
 水电解制氢设备术语和 30960
 燃料电池产业 25505
 蓝宝石生产和用途 21980
 六、氢气储存 20447
 氘气的物理性质、指标 18866
 世界八大气体公司 16710
 纯氧对人体的危害 16344
 超纯、洁净管要求、生 16024
 氩弧焊优点和缺点 15770
新闻中心  
氢循环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zq1229 发布时间:2025/5/5 11:02:47 阅读:29次 【字体:
 

氢循环

氢循环是指氢元素(H)在地球系统或特定应用场景中的循环过程,根据不同的领域可分为自然界的氢循环和能源技术中的氢能循环。
一、 自然界的氢循环
在自然界中,氢是地球系统(大气、生物圈、地壳等)的重要组成元素,但因其分子(H₂)质量轻、易逃逸到太空,地球表面的氢循环相对微弱。主要过程包括:
来源:
地质活动:火山喷发、地热活动释放氢气。
生物活动:微生物(如产氢菌)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氢气。
光化学反应:水蒸气在高层大气中受紫外线分解生成少量氢气。
有机物分解:植物和动物残体分解时释放含氢化合物。
消耗:
微生物利用:某些细菌和古菌以氢气作为能源,将其氧化为水(如:氢营养菌)。
大气逃逸:氢气分子轻,部分会散逸到太空。
化学反应:与氧气结合生成水(H₂O),或与其他元素反应形成化合物(如甲烷CH₄)。
二、 能源技术中的氢能循环
在能源领域,氢循环指以氢为载体的清洁能源系统,目标是实现“生产—储存—利用—再生”的闭环。这一循环是碳中和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能源系统中,氢循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氢作为能源载体,实现从生产、储存、运输、利用到再生的闭环过程。这一循环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低碳或零碳的能源体系,助力碳中和目标。以下是氢循环的关键技术要素及详细解析:
2.1、氢循环的五大核心环节
1. 制氢技术
氢气的生产是氢循环的起点,技术路线多样,按碳足迹可分为:
绿氢(零碳):
电解水制氢:利用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等)发电驱动电解槽分解水(H₂O→H₂ + O₂)。
技术类型:碱性电解槽(ALK)、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
优势:全程零碳排放,与可再生能源高度协同。
挑战:电解效率(60%~80%)、设备成本高(PEM电解槽约$1000/kW)。
蓝氢(低碳):
化石燃料重整+碳捕获(CCS):通过天然气蒸汽重整(SMR)或煤气化制氢,并捕获90%以上的CO₂。
优势:成本较低($1.5~2.5/kg H₂),适合过渡阶段。
挑战:依赖化石燃料,CCS技术成熟度与封存风险。
其他新兴技术:
光解水制氢:利用光催化剂直接分解水,无需外部电力(实验室阶段)。
生物制氢:微生物发酵或藻类光合产氢(潜力大但效率低)。
2. 储氢技术
氢气的低密度(常温常压下0.0899 kg/m³)和高扩散性对储存提出挑战:
物理储氢:
高压气态储氢:常用35 MPa或70 MPa高压储罐,技术成熟但体积能量密度低。
液态储氢:冷却至-253℃液化,能量密度高(70 kg/m³),但能耗大(液化耗能约30%氢能量)。
材料储氢:
金属氢化物(如LaNi₅、MgH₂):通过化学吸附储存,安全性高,但储氢量低(1%~5% wt)。
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如甲苯/甲基环己烷,通过加氢/脱氢反应储氢,适合长距离运输。
多孔材料吸附:MOFs(金属有机框架)、活性炭,尚处研发阶段。
3. 输氢技术
管道输氢:
纯氢管道:需解决氢脆问题(氢渗入金属导致脆化),全球已有约5000公里输氢管道(如欧洲HyDelta网络)。
天然气管道掺氢:现有管网掺入10%~20%氢气,短期可行但需改造材料。
液态氢运输:通过槽车或船舶运输,适用于长距离、大规模场景(如日本-澳大利亚液氢试点)。
载体转化运输:将氢转化为氨(NH₃)或甲醇(CH₃OH),利用成熟化工设施运输,需后端裂解或直接利用技术。
4. 氢能利用技术
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低温运行(80℃),启动快,适用于汽车(如丰田Mirai)。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高温(600~1000℃),效率高(60%以上),适合固定电站。
挑战:催化剂依赖铂(Pt)、寿命(5000~10000小时)、成本($50~100/kW)。
氢内燃机:
直接燃烧氢气发电或驱动机械,技术成熟但效率低于燃料电池。
工业应用:
钢铁行业:氢气替代焦炭还原铁矿石(如HYBRIT项目)。
化工行业:合成氨、甲醇、炼油加氢处理。
5. 氢再生与循环
闭环再生:氢使用后生成水(如燃料电池产物),通过电解水重新制氢,形成零碳循环。
碳循环整合:蓝氢与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结合,实现负碳排放。
2.2、氢循环的技术要素关键指标
环节    关键指标    当前水平    目标(2030)
制氢    电解效率、单位成本    PEM电解效率~70%,成本$1000/kW    效率>80%,成本<$500/kW
储氢    质量储氢密度、循环寿命    高压气态储氢~5.7 wt%,液态~70kg/m³    材料储氢>7 wt%
输氢    输氢成本($/kg/100km)    管道输氢~$0.3/kg/100km    掺氢管道成本降低30%
燃料电池    功率密度(kW/L)、催化剂用量    PEMFC铂用量~0.3g/kW    铂用量<0.1g/kW
2.3、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
成本降低:
规模化电解槽生产(如GW级工厂)、催化剂替代(如非贵金属催化剂)。
效率提升:
高温电解(SOEC)效率可达85%,与工业余热结合。
安全性强化:
氢气泄漏检测技术(光纤传感器)、阻燃材料开发。
系统集成:
绿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如沙漠制氢基地)、氢-电-热多能互补。
氢循环的技术要素涵盖“制-储-运-用-再生”全链条,需跨学科协同突破材料、工程与系统集成瓶颈。绿氢技术的规模化与成本下降是核心,而氢能与其他清洁能源(如氨、CCUS)的耦合将重塑未来能源体系。随着各国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氢循环有望在2030年后成为全球脱碳的关键支柱。
2.4. 氢循环的意义与挑战
意义:
碳中和:绿氢全程零碳排放,助力能源转型。
储能介质: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问题,实现跨季节储能。
多场景应用:适用于交通、工业、电力等多个领域。
挑战:
成本高:绿氢电解设备、储运基础设施投资大
技术瓶颈:储氢材料效率、燃料电池寿命需提升。
安全性:氢气易燃易爆,需严格管控泄漏风险。
政策与市场:需建立全球统一的氢能标准与贸易体系。
氢循环在自然界中虽规模较小,但在能源领域具有革命性潜力。通过绿氢技术实现可持续循环,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摆脱化石燃料依赖的关键路径之一。未来需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并行,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氢简史 |  中国氯碱网 |  气体产业网 |  开封创新测控仪表有限公司 |  中国火力发电网 |  大连化物所 |  氯碱产业网 |  氢能专利转让平台 |  2020广州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 |  硅钼棒、硅碳棒、电热元件 |  会员专栏 |  北京国际氢能技术装备展览会 |
  |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更多链接>> | 收藏本站 |

版权所有:文章版权归气体设备网所有,没有本网书面授权,严禁转摘、镜像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豫ICP备17021983号-1
(顾问团队有气体设备设计、生产、调试、维修等服务经验)微信:13812683169 技术专线:13812683169 抖音;A13812683169 微视;13812683169 E-mail:cn1229
江苏省苏州吴中开发区、倡导行业正气之风,推动厂家技术创新.为提高气体设备,能源行业整体水平继续努力) 服务:QQ:1063837863、 1381268316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