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碳排放权,零碳园区
园区,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并聚集上下游企业。总体来说,园区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引进符合相关条件的产业项目,以地产为载体,项目为依托,实现城市功能建设的开发模式。 截至2020年,我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已超2.5万个,园区碳排放量已经达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毕竟是集群经济,这个量是不会小的。 那要实现碳中和,园区的脱碳转型迫在眉睫。 碳足迹
碳足迹,是指由个体、组织、事件或产品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用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碳足迹以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计算。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行为的第一步,能为个体、组织、事件或产品改善减排状况设定基准线。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工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碳足迹评估作为一项全球先进企业广泛采取的、抵御全球气候变暖的自觉行为,有助于企业真正了解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由此采取可行的措施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
温室气体清单
企业、地区等为单位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各环节直接或者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称作温室气体清单。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过程,称作编制温室气体清单。温室气体清单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排放和吸收的温室气体信息的全面汇总,覆盖范围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废弃物处理等五大领域,以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等6类温室气体。目前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标准主要有:ISO14064、GHG protocol、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等。
通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有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管理 2.改善社会形象 3.应对气候变化决策的重要参考 4.发现潜在的节能减排项目 5.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履行社会责任 准备加入国内自愿减排交易
“碳排放权”
是指企业依法取得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等)的权利。而“碳配额”则是指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定,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时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当量计)的总量。
配额分配模式 配额分配一般有三种模式:拍卖、免费分配、混合模式 拍卖:通过拍卖的形式让企业有偿地获得配额,不需要事前决定每一家企业应该获得的配额量,拍卖的价格和各个企业的配额分配过程由市场自发形成。 免费分配:将碳排放总量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免费分配给企业。 混合模式: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碳交易体系都没有采取纯粹的拍卖或纯粹的免费分配,而是采用配额分配到第三种模式即“混合模式”。混合模式既可以随时间逐步提高拍卖的比例,即“渐进混合模式”,也可以针对不同行业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 配额免费分配方法 免费配额分配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历史总量法、历史强度法、基准线法。 历史总量法:历史总量法以企业过去的碳排放数据为依据进行分配。通常选取企业过去3~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出该企业的年均历史排放量,而这一数字就是企业下一年度可得的排放配额。历史总量法对数据要求较低,方法简单,但忽视了企业在碳交易体系之前已采取的减排行为,同时企业还有可能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采取进一步减排行为。 历史强度法:以企业历史碳排放为基础,并通过在其后乘以多项调整因子将多种因素考虑在内的一种计算方法,如前期减排奖励、减排潜力、对清洁技术的鼓励、行业增长趋势等。历史强度法是要求企业年度碳排放强度比自身的历史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 基准线法:将不同企业(设施)同种产品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按顺序从小到大排列,选择其中前10%作为基准线(10%为假设比例,不代表具体行业),每个企业(设施)获得的配额量等于其产量乘以基准线值。对于数据基础好、产品单一、可比性较强的行业可采用基于基准线法分配,如发电行业、电解铝等。
零碳园区
零碳园区,是指在一个产业园区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定周期内(通常为一年),通过清洁技术支持、碳回收技术、能源存储交换等方式全部予以抵消,从而全年实现碳元素“零排放”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特别指出的是,园区有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设计建造阶段和运营阶段的碳排放管理应分开,建造阶段零碳排放基本上短期内没有做到的可能,另外,存量园区数量更多,我们所指的零碳园区应该将生命周期范围确定在运营阶段。
园区的碳排量
范围1:园区物理边界或控制的资产内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燃煤锅炉,园区拥有的燃油车辆等。 范围2:外购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企业因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排放。 范围3:其它间接排放,因园区生产经营产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物业运营、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购买设备、办公室装修、办公耗材等)所有前端供应商产品中的碳排放。 当然园区内入驻企业消耗的交通能源、购买的产品中碳排量应该不包括在内。是属于园区入驻企业的碳排量范畴。 这样看,因为要包括管理前端供应商产品的碳排量,实现零碳园区并不容易。好在一些大的园区是可以实现一些碳汇的,可以进行一些抵消。 那园区内可以实现哪些碳汇呢? 绿化:植树造林有碳汇作用,改善园区生态环境,一棵成年树木一年能从大气中吸收超过21.8KG二氧化碳。 这个量不大,但仍值得提倡。有的组织在西部荒漠地区大批植树,这个量就大了,用来中和本组织的碳排量。 专业的吸碳项目:建立一些小型但高效率的生物吸碳项目、CCUS装置。 将部分建筑外墙悬挂有大片的藻类生物反应器,每年藻类产量达200kg,每公斤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约2kg,并清除有害的二氧化氮等废气。藻类还被提取加工成绿色粉末,作为营养添加剂用于化妆品和食品工业。 运营吸碳装置(CCUS),通过国家认定的机构核证,获得负碳核证数量进行碳中和。 有一点值得提出,目前的CER、CCER碳减排信用指标不应该成为当前企业碳中和标准冲抵标的。这些碳信用指标并没有真正从空气中拿掉一吨CO2,而是已经过时的政府减碳技术的激励机制,与碳中和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零碳园区的实现之路 新建园区从规划设计开始进行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园区规划,是最主动的、最有可能实现的。很多碳减排的方案和措施在规划设计阶段是最容易实现的。从四个方面入手实现零碳园区: 能源方面:尽量高比例使用再生能源 使用屋顶光伏、光伏车棚、小型风力发电设施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用于园区生产运营。有条件的园区建设有沼气热电联产及热泵系统,并配有储能电站、储热储冷装置,满足园区的供暖、制冷和供电需求。 建筑方面:尽量降低能耗,提高能效 采用节能保温材料、遮阳板、三玻窗等节能建筑技术,所有新建建筑全部为绿色建筑,并获得LEED铂金级别认证。园区建筑都安装智能电表,并通过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进行集中控制。 交通方面:电动化 园区内交通工具尽量全面电动化,配置足够电动汽车充电站,可建立共享电动汽车租赁中心。充电电力来源为风电和光电,电池存储设备由退役汽车电池组成,充电时段和充电功率可智能调控。园区还配有无人驾驶汽车、电动观光车、共享单车等。 碳汇方面:多增加创造碳汇项目 大量植树造林,可在园区内园区外规划造林抵消园区碳排放。 部分建筑外墙悬挂有大片的藻类生物反应器,每公斤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约2kg,并清除有害的二氧化氮等废气。藻类还被提取加工成绿色粉末,作为营养添加剂用于化妆品和食品工业。 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碳市场购买负碳产品进行碳中和。与自己的碳排量进行对冲清缴,实现碳中和。 管理方面:园区全面实现数字化精细管理 能源管理:通过部署EBO楼宇运营系统、PEM电能管理系统以及EMA智能微网系统,实现源(风电、地热、沼气、光电)、储(大容量电池、电车储能、储热)、荷(热、冷、电负荷)间的有效协同,提高园区整体运行能效,确保运营阶段的碳中和。 运营和物业管理:实现园区内各项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管理,减少无价值耗能运营,减少能源浪费,减少人力投入。 零碳园区的另一大支柱数字化管理、碳足迹追踪系统,是零碳工业园区必备的软实力。零碳工业园区的本质是对碳排放数据进行计量和抵消,要管理隐形的二氧化碳,就需要配套数字化的能耗管理系统。 不同园区的特点和难点 零碳工业园区:工业园区需要大量动力电,耗电量巨大,做成零碳园区的关键是能源供应是否基本上来自于再生能源。如果是化石能源是不可能实现碳中和的。内部运营要尽量电动化。 零碳办公园区:办公园区是最可能实现零碳园区的,再生能源、绿色建筑、数字化智能化运营管理是关键。 零碳居民社区:居民的生活耗能量是比较大的,提供再生能源,被动式建筑是关键。 不过总体而言,零碳园区,理想很丰满,现实还是有不少难度的。毕竟仅一栋建筑的零碳,就涉及了光伏、储能、暖通空调、照明、碳管理等几大模块,十分考验集成的能力。 但如果能实现零碳园区,除了可以响应政府战略决策,为社会提供示范外,也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 实现园区高标准环保和空气洁静。有利于提升园区品质和竞争力,为住户提供更优质的办公、生活空间。 降低了租客的成本。今后随着碳减排管理的加强,所有碳排放量都会承担排放成本。如果园区是零碳园区,为社区住户省去了这块费用,降低了住户成本,提升了园区运营利润。 创造品牌价值。零碳园区将具有越来越大的品牌价值,社会责任感高的企业组织都乐意租用零碳园区,这将成为一个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