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绿碳、蓝碳、双碳 |
双击自动滚屏 |
发布者:zq1229 发布时间:2024/6/12 16:58:47 阅读:450次 【字体:大 中 小】 |
|
|
绿碳、蓝碳、双碳
一、“绿碳” “绿碳”陆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过程 被称为“绿碳”,是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如扩大森林绿地面积、保有健康的湿地、给高楼和立交桥架的水泥立面种上爬山虎等都是绿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碳是指在大气中形成的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的环境保护产品。在工业化、城市化等过程中,二氧化碳等排放物质会释放到大气中,加速全球变暖。绿碳的出现则是为了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等排放物质的释放,以此来降低企业或个人的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绿碳主要应用于环保、农业、林业等领域。在环保领域,绿碳可以用于绿色建筑、新能源发电等,在农业和林业领域,则可用于绿色种植、循环农业等。除此之外,绿碳还可以用于推广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倡导大众节俭、环保消费,让更多人参与到全球变暖的缓解中。 绿碳的出现,代表着对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的重视。在日益严峻的全球环保形势下,绿碳的提出为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推广绿碳理念,可以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收益。
二、“蓝碳” 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被称为“蓝碳” 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我国分布相对广泛,单位面积固碳潜力较大。 “蓝碳”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海草是唯一可以生活在水下的开花植物它能够吸收空气和海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海洋储碳周期可达数千年红树林、海草床和滨海盐沼组成了“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 按全球平均值估算我国“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最高可达308万吨左右这三类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虽然不到海床的0.5%却是储碳固碳的高手
三、“蓝碳”优势 蓝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特点。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储存周期最长只有几十年,而蓝色碳汇可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碳汇效果显著。因此,蓝碳可有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已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前沿领域。发展蓝碳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可进一步丰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的内容。
四、“双碳” 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 碳达峰 碳排放达峰,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目前已有部分国家实现了碳达峰,例如英国于1991年实现碳达峰,美国于2007年实现了碳达峰。
五、碳中和 根据IPCC,碳中和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达到平衡[3]。 碳中和有两层含义,狭义上的碳中和即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状态,广义上的碳中和即为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吸收量达到平衡状态。部分国家在提到碳中和时多是指温室气体中和,如英国与美国均表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也即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六、净零碳排放,一定时期内通过人为使二氧化碳移除与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平衡,即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移除量基本保持一致。 七、净零排放,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GHGs)排放与人为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平衡。在碳中和的基础上扩大了检测范围,将碳中和的二氧化碳排放转变为温室气体排放。 八、气候中和,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系统没有净影响。其考虑区域或局部的地球物理效应,例如来自飞机凝结轨迹的辐射强迫效应,气候中和的范围较净零排放更广。
|
|
|
|
|
|
|